Skip to main content

骑马

Written by 谢昕宇


马术。

昨天阴雨绵绵,下午活动都被迫取消。今天的天气倒是差强人意,有阳光,也不是很晒。

一行人坐车很快就从宿舍赶到营地。营地马厩里有十几匹健壮的马,外面圈养的草场里还有几匹看上去应该还不是很成熟的小马。本以为会是一队典型的美国壮汉牵马出来,没想到迎接我们的却是一排女生和几个小男孩: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看上去就八九岁,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吧。小小年纪就能把两米高的壮马驯的服服贴贴,让我很是佩服。

戴上头盔,大家都在这群领马的女孩的帮助下骑上了马。很不幸,我被选去骑上了最高大,也最不听话的一匹。大概是为了照顾这匹不听话的bad boy,老领队专门安排了一个年纪最大的女生来牵我的马。总之美国骑马的一些技术和国内我之前骑马学的也没有什么区别,往左拉缰绳就是左拐,往右就是右拐;拉住缰绳同时喊hold就是停;放松缰绳、双脚轻夹马肚并喊walk就是前进。不过这么高的马我还是第一次碰,讲实话还是有点怕。这种自己一个人高高在上、胯下的马不听话地老是停下、乱抖,或者乱扭头的感觉可真的不好受——总觉得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掀翻在地,所以我一直很紧张地坐在马鞍上,双手紧紧地握着缰绳。为了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我尝试跟牵着我的马的女孩聊了几句。原来她并不是马厩主人的家人,跟其他大多数女生一样,只是爱骑马,所以过来帮忙顺便赚赚零花钱。她很贴心地叫我不要紧张,告诉我怎么样可以安抚马,怎么样调整姿势来适应不同的情况。

回想起来,骑马的行程也不长,堪堪二十分钟吧。路途中的几个上下坡在引马女孩的帮助下都顺利通过,没有太大的问题。能算得上刺激的应该就是让马小跑起来冲刺几十米了。双腿尽量蹬直,上身前倾,双手抓住马的鬓毛或者抱住马的脖子,这些操作听上去简单,但是在马背上操作起来还是听费劲的。第一次小跑的时候我都胆颤心惊,不敢做太多的动作。先跑完停下马之后才敢小心地回头看看其他同学,发现大家在马上也都瑟瑟发抖,表情复杂。老领队重复了好几遍指令之后又进行了几次小跑,大家也都能完美地完成

马术。


 

 


 价值观的迷失与回归

Written by 张语欣


课程。

一间小小的陪审团休息室里,十二个素不相识性格迥异的人正在决定一个被控谋杀父亲的男孩的生或者死,无罪或是有罪。一开始时有十一个人都认定证据确凿。精明冷静只相信事实的银行家,巧舌如簧唯利是图的广告商,仗义执言心怀仁慈的工程师,歧视黑人与平民的新贵族,仇视被自己迫上歧路的儿子的中年人......上演了一番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激烈碰撞后,终于或自愿、或无可奈何地全部同意被告无罪。

这就是我们今天上课看的《十二怒汉》的剧情。该片体现了许多证据分析的智慧和作为陪审员必须有的质疑态度,表面上看也确实是一群人如何一点点从细节入手找出罪证破绽的故事,但我不认为它的意义仅限于一部法律片,至少它让我看到了一些法律之外的更本质的东西。

某几个陪审员贯穿全片的冷酷态度令我愤怒,诸如“当陪审员一天只能赚三块钱”“我花一天的工资买了球票,现在球赛就快要开始了”“为什么要为这种人浪费金钱和时间"的抱怨则令我在寒心的同时深深怜悯他们。“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本是生产商为了鞭策生产而写,何时变成了商场之外的大众的人生至理?金钱本是生存的工具,怎么如今赚取金钱成了利用时间的最佳方式?为何我们总是沉迷于手段,还让手段凌驾于目的之上?若是连生死攸关的抉择都能当做一场赔本的交易,连一条生命都能蔑视,就算腰缠万贯,却人性沦丧,他还是个真正的人吗?

那位痴迷排球的推销员,讨论初期一直与别人兴高采烈地聊球队,为了快点结案去看球赛先是强调被告杀人证据确凿,后来大部分人支持无罪时又无思考地倒戈,毫无同情地玩弄人命。当然,喜欢排球是个人爱好,我们主张每个人发扬自己的爱好。但是那种爱生命的情怀不应是超越于一切娱乐爱好的更基本、也更高尚的人性本能吗?没有了基本的爱和善良,迷失在繁华世界中的他焉能得到本质的幸福?

这种为了物质生活对生命赤裸裸的漠视平常很少见,但是生命和心灵本质的迷失却不稀罕。现在经济发展了,人的生活却越来越单调浮躁了,一直把自己困在两节喧嚣的车厢里---生产车厢和娱乐车厢,挣钱和花钱。人生成了商场,有时扮演商家,有时扮演消费者。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们又不用去当陪审团思考伦理人性问题,除了事业和享乐,还要做什么?但是生产工作不等于创造,消费娱乐也不等于享受,区别在于有无内心的投入,有无“灵魂的愉悦和升华”,若只是为了追名逐利,追求热闹,根本与这两者沾不上边。

就算没有给人判罪这种生死攸关的问题,没有谋杀案的真相这种急需弄清的事情,就没有别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沉下心想,没有别的物质世界里看不见的事物值得我们去严肃地寻求吗?这些问题虽不关乎生死,却也对人生意义重大。若是凡事都以物质价值为指标,谁还去听心灵的声音,谁还修炼饱满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

还有两个更加极品的陪审员,即前文提到的种族阶级歧视者和仇恨自己亲儿子的两个人,在他们看来,天下的黑人、平民或儿子都是邪恶的人,无须确实证据。且不说这个印象是如何得来的,以及这邪恶背后的隐情,我最开始蹦出的想法时:有哪一个独立的生命应该被归为哪一类人而贴上统一的标签?就算在某一方面与这个人有相似之处的某些人是个败类,又和他有什么关系?

太多太多的时候,我们看待一个生命(包括自己)的眼光透过了太多社会堆积物:身份、地位、财富、关系,甚至孤立的某些特点,某段往事......却独独忽略了他的整段经历,深入的内心世界,也就是,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的生命。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象征着价值观的回归,在主角的领导下,越来越多的人暂时放下利益,去设身处地为一个年轻的、历经悲惨的生命着想,暂时抛下个人偏见,去理性思考。最终的真相反而不重要了,世界上那么多扑朔迷离的纠葛都将烟消云散,但是生命和人性的本质却不变,与其寻找真相,不如守护真谛。

课程


 
 

2016 Brown Newsletter Group

主编:王一朝

副主编:丁凡凌

编辑:张尚毅、王仪然、季海杰、许贝宁、李沁怡、谢昕宇

Last edited by Wang Yichao
Original Post

Add Reply

Post
×
×
×
×
Link copied to your clip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