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Ryan Knox 美国常春藤教育 4/18/2019
“我自行设计了一台无人机。”
“我和朋友们一起组装了一个机器人。”
“我参加了‘VEX机器人大赛’……”
五年前,当我第一次在文书中看到这些内容时,确实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时至今日,我对此已经感到厌烦了。很多学生都喜欢做机器人,还参加了各种比赛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我承认,这确实很酷,也值得一提。但这些经历要怎样写出来才能吸引招生官的眼球?以下,我想先说说“不要写”什么(而很多学生通常会写),然后再讨论“应该写”什么。
“当橡胶轮胎膨胀到最大PSI(注:胎压值)时,左臂垂直于斜面上升,然后下降,在两者即将接触时施电……”
我的祖父,耶鲁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第一批意大利裔学生之一,对这些内容肯定很感兴趣。我虽然也谈不上讨厌,但我总觉得读这样的文书跟读组装说明书没什么两样。对于这种内容,大多数人都只会草草瞄一眼,或大段大段地跳过,反正肯定没有耐心逐字逐句去读。
错误一:在讲述与机器人相关的经历时,写得过于专业、技术性细节过多。这种内容我们行话叫“静电干扰”或“白色噪音”(就像收音机没调准频道时发出的声音一样)。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些内容非常无聊、干瘪,十有八九看了个开头就会走神。读者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术语或代码。因此,关于机器人的部分,讲个大概、让读者联系上下文能看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即可。除非这个学生确信他要讲的项目是开创性的,那他就多提一些工程技术方面的细节;但即便如此,他也应该用外行人能看得懂的措辞和方式去写。
错误二:抓错重点,花大篇幅来写“机器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我做了什么”。招生官每人每天要看几百篇文书,像以上这种枯燥无味的内容会降低他们的阅读速度,令他们的思维“塞车”。你想想看,如果招生官们对工程学那么感兴趣,他们就不会去做教育了啊。所以,除非你要申请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或者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这类学校(他们会特别要求你多讲技术性细节),否则有关机器人本身的内容写得越少越好。
应该怎样写
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讲讲做机器人的经历如何引发他去思考相关的哲学问题或是其他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我这里有三个成功案例。
案例一
有位学生设计了一个机器人,由于某个代码有误,这个机器人会不停重复同样的动作(先旋转90度,再暂停,然后不断循环往复下去),直至程序员人为介入。从技术层面看,这是程序中的一个小故障。但认真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将此情况类比为人类大脑对某种事物上瘾?大脑是否会被某种物质(酒精、尼古丁)或某种行为(赌博、性)、甚至一个人(浪漫的爱情)所“困”,从而中止所有其他“功能”?
案例二
有位学生对机器人和法律都很感兴趣,我便问了他几个问题:“按照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规定,机器人也是人,那么它们能否享有言论自由(美国最高法院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就会开始探讨这个问题)?美国《判例法》把公司也看成人,那么,如果一个机器人是某间公司的外延,那这个机器人应该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吗?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吗?机器人能否享有与人一般的公民权利?如果机器人能“思考”,那应该让它休息吗?”
案例三
一位被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的学生在文书中谈到了做机器人的经历如何颠覆了他对“自由意志”(即人类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的设想。人类难道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定制出来的机器人吗?如果是,那会给道德责任和个人选择(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以为自己在进行选择的这种错觉”)两个方面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影响?所以,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讨论机器人本身,而在于这位学生在这个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或提出了什么问题。注意到了吗?这已不再是科学课题,而是哲学课题。
我个人认为这三篇文章都写得非常有意思。因此,爱做机器人的同学如果能够在文书中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所参与过的项目或活动,然后再探讨哲学或者其他跨学科的问题,这样的文书必定非常吸引读者。但如果把升学文书写得像一本机器人说明书或学术报告,那你就等着收拒信吧(招生官心想:你这文书,是写机器人的呢,还是机器人写的呢?)。简而言之,你的文书要么得有深度、要么得有新意,你才能按中梦想的开关,从万千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Ivy Labs工作——就像在健身房一样,我每天都在办公室里“健脑”。我们的学生可都是大写的聪明,这使得我在“健脑”一事上从不敢懈怠;而当他们不断给我挑战时,他们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就像在健身房里,如果每位学生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私人教练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他们的思维,就会像他们的肌肉一样,不断地拓展与强健起来。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