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巴黎之旅后,我决定收起自己的优越感 | Ryan老师谈文书【系列3】

From  Ryan Knox  美国常春藤教育 4/15/2019

我母亲一直很迷恋法国文化。她喜欢那里的语言、人、食物、埃菲尔铁塔和时尚。所以在我四年级的一次假期,她带着外公外婆、姐姐和我一起到巴黎和它附近的村落旅行。我姐姐迫不及待地要到香榭丽舍大道去购物,我外公按捺不住想要站在埃菲尔铁塔顶端拍照,而我最期待的是去阿尔勒(法国东南部城市)——就是在那里,我当时最喜欢的画家梵高站在窗边,俯瞰城中美景,创造出了一幅幅传世之作。


回家之后,我做了一本相册,里面满满地都是照片,每张照片下还有我手写的标题和感想。在相册里我以“法国先生”自称,我的小伙伴们也这样称呼我。但我渐渐发现,他们对我的态度有着微妙的变化,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我能感觉得到他们对我有一点点嫉妒和怨恨。他们当中很多人从来没有出过城,更别说出国了。在当时,拥有一本“护照”是很洋气、甚至荣耀的事情——这个蓝色的小本本告诉所有的人,这个人家里很有钱,他可以去旅行、去娱乐、去远方、去国外。我把相册给朋友们看了几次,在他们出于礼貌而作出的“哇”、“噢”声中,我决定把相册收起来,等到雨天时自己拿出来看看就好了。

一个中产阶级的美国人认为很普通的法国之旅,在当时那些没钱出国旅行的人看来,是非常体面的事情。这让我开始思考“优越感”这个问题,以及在大学申请中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前任大学招生主任,我要诚实地告诉大家一些公开的秘密:国际学生就是各个学校用来赚钱的,是它们重要的财政来源。一间大学,无论大小,都希望能把国际学生的名额填满,以便为本土学生提供经济补贴。每年,招生主任们都会和预算小组一起,计算出需要多少国际学生来填补资金缺口。简而言之,国际学生所支付的全额学费,一部分会用来帮美国的穷学生支付学费及给他们提供补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即使我这样说,作为一个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国际学生本身并没什么不妥。


所以,在大学申请中,课余生活一直是个微妙的话题。可以说,许多大学招生官小时候都是靠刷盘子或洗汽车赚来的微薄薪水完成学业的。那试想一下,当他们在文书中读到一个学生冬天可以去瑞士雪山滑雪,他们肯定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就像我的小学同学“观赏”了我的巴黎相册之后一样。滑雪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你就不要再往读者的鼻子里蹭雪了。



一个中产阶级的美国人认为很普通的法国之旅,在当时那些没钱出国旅行的人看来,是非常体面的事情。这让我开始思考“优越感”这个问题,以及在大学申请中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前任大学招生主任,我要诚实地告诉大家一些公开的秘密:国际学生就是各个学校用来赚钱的,是它们重要的财政来源。一间大学,无论大小,都希望能把国际学生的名额填满,以便为本土学生提供经济补贴。每年,招生主任们都会和预算小组一起,计算出需要多少国际学生来填补资金缺口。简而言之,国际学生所支付的全额学费,一部分会用来帮美国的穷学生支付学费及给他们提供补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即使我这样说,作为一个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国际学生本身并没什么不妥。


所以,在大学申请中,课余生活一直是个微妙的话题。可以说,许多大学招生官小时候都是靠刷盘子或洗汽车赚来的微薄薪水完成学业的。那试想一下,当他们在文书中读到一个学生冬天可以去瑞士雪山滑雪,他们肯定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就像我的小学同学“观赏”了我的巴黎相册之后一样。滑雪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你就不要再往读者的鼻子里蹭雪了。

然而,最糟糕的是,许多学生去某个地方度假回来后,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大肆宣扬当地文化是多么的令人着迷。这个做法实在太荒唐了——旅行中所看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片面的、经过美化的。简而言之,不要天真地把游客打卡热点看成是当地文化的代表。


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香港看“大佛”(香港的必游景点之一)的经历。大家都说“这个景点你一定得去!那可是大佛!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到了大佛跟前我才发现,那庞然大物看起来塑胶感十足,而年代感丝毫没有。看到游客队伍排得老长(比迪士尼乐园里的队伍还夸张),我赶紧“走人”——即使近身观看甚至置身于其中,也不见得就能受到佛教的熏陶。我如果这样瞄了大佛两眼,就敢说自己从此对佛教有了新的认知,那简直是太搞笑了。


多年来,我见过太多学生在文书中写道:某次度假或是社区服务的经历让他们豁然开朗、对某种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坎昆之旅结束后,我对墨西哥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目睹海啸之后,我意识到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着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我实现了乘坐狗拉雪橇穿越阿拉斯加的梦想,切身体会了北美土著们生活的艰辛。”


这种说法不仅肤浅,还简直触及了底线。文化是多维的、微妙的,其中的精髓不是你带着优越感随便拍几张照片就能捕捉到的。

在此分享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个学生本来想在文书中写他在阿拉斯加玩狗拉雪橇之后、深深体会到了爱斯基摩人的艰辛。然而我建议他调整文章的重点,强调这次旅行如何促使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远大目标——去申请商学院。这篇文书写得很成功,因为它将一个独特的视角(狗在雪地上拉雪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最重要的是它没有轻视土著文化,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看这个社会。


另一名学生在文书中写他在法国尼斯旅行时正好遇上恐怖袭击。但他的结论,或说是“感触”,看了让人很反感。他写道“在目睹炸弹爆炸后,我体会到了在一个内乱纷争的国家生活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不!我觉得他真正体会到的应该是:在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恐怖袭击的城市度假是什么感受。


因此,除非你的这次旅行、度假或游学经历真的为你打开了一扇门,让你看清了当地文化的微妙之处和复杂性,否则不要声称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因为这会显得你幼稚、肤浅、缺乏远见。如果你在佛寺里待了一整个月,每天冥想,这种经历倒是值得写;但如果只是拍了几张照片或是点了几根蜡烛,就完全没必要提了。


简而言之,在申请自己心仪的学校时,写这种关于旅行度假的文书要慎之又慎。因为除非你能写得非常深刻、细腻、睿智,否则你等于把offer拱手送给别人。注意,优越感既然不能写在文书上,那肯定也别写在脸上——面试中若遇到相关问题,也要注意答题角度与措辞。

Add Comment

Comments (0)

×
×
×
×
Link copied to your clip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