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导师手记 | 摆脱填鸭式突击,从美国同步阅读开始(下)

Original 2017-07-19 Ivy Labs 美国常春藤教育

摆脱填鸭式突击,从美国同步阅读开始(上)

Flemming博士教授中学阅读与写作已有三十多年,在担任Ivy Labs学术顾问之外,她同样编写了大量以阅读和写作为核心的阅读类教科书。执教过程中,Flemming博士发现,中国学生几乎都是反应快、聪明且勤奋的学生,因此,他们大都能出色地掌握一门与母语截然不同的语言。


不过,作为在美国本土学校有多年教龄的阅读课老师,Flemming博士的经验也表明,即便是语言能力出众的中国学生们想要顺利过度到美国学校的学习,也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熟悉学术语言


从常用词汇到文章结构,学术界拥有自己的语言。在美国,有专门的书籍向学生介绍使用正式得当的学术语言来完成各项书面学习任务,甚至还有相关书籍向学生介绍如何在课堂上用适当的句式提问和讨论。如果连美国本土学生都需要学习“学术语言”, 显然中国学生就更有学习的必要了。不像美国学生有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地熟悉并掌握学术语言,中国学生一直忙于学习英语语法和句法规则,以及标准化考试所需要的单词语汇,缺少浸入式的学术语言学习环境,在进入英文教学的课堂后,容易出现辞不达意的现象。


因此,不仅是那些已经确定要来美国读书的孩子们,只要是对英文学术环境有需求的学生,都急需相关训练。他们需要学习并反复运用学术语言,直至能够掌握暗语、修辞、白话等,并将它们轻松自如地运用于概括、分析、引用、总结。在掌握一定程度的学术语言后,学生还需培养结合语境推断新鲜学术语汇的能力,用以面对课堂讨论和阅读材料中层出不穷的新表达。


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学术表达,将学术语言落到纸上同样重要。这意味着在进入美国课堂,完成大量英文写作任务前,中国学生需要学习规范的学术写作规则和要求,从而能够在适合的上下文中正确运用其新近习得的学术词汇。


因此,在同步阅读课上,Flemming博士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写作练习。其中一些练习,例如“用隐喻或比较的方式来描述小说的核心人物”,意在让学生们感受英文的表达方式。这类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达,帮助他们尝试构建个人写作风格,而了解“隐喻”这一常见手法则对学生们的写作大有裨益。由于这些练习都没有固定答案,所以学生们不必太在意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足够有诗意或新意,只要着眼于写作本身,欣赏英语的丰富表达即可。


当然,Flemming博士的课堂练习中也有一些客观题,鼓励学生用课上所学的学术阅读和写作知识来作答。这一系列练习的第一步是阅读训练。例如从课上阅读的小说中挑出三个内容不同但又内在相关的句子,然后再给学生们有关这本小说内容的三种不同观点,接下来让他们判断哪个观点与之前选出的三个句子意义最吻合。只要认真阅读并掌握技巧,学生们往往都能找出正确答案,并给出相应的解释。


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了学术写作中最基础的举例证明之后,学生们便进入下一个步骤——写作练习。这类练习同样要求孩子们使用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作者而非读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阅读的材料。学生们需要学会1)介绍书籍;2)表达对书中人物的观点;3)引用原文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一般在开始写作练习前,Flemming博士都会给学生们一些提示,让他们了解如何向读者介绍自己的观点,随着学生写作技巧日益娴熟,引导提示也会越来越简洁,直至达到零提示自由创作。


完成习作后,学生们会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公共讨论版,Flemming博士则会一一回复,这些回复都是公开的,因而一般不涉及学术问题,而是专注于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应用,突出每个人写作中的亮点,比如出彩的措辞或恰当的比喻,以鼓励学生们彼此欣赏学习。


针对性的写作分析则会通过一对一邮件的形式发给每位学生,事无巨细地指出每一个可改进之处,例如文中引用标题需用斜体、避免在学术环境中不断使用“我认为”,“我相信”等主观表述等。这种课上公开表扬其优点,课后单独指出其不足的方式最适合学习外语的同学,学生们也颇受鼓舞,尤其在文学分析方面进步显著。由于文学分析是美国课堂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这些孩子们在初入美国校园时就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

克服答题恐惧症

了解美国课堂的人一定会观察到,在对答案并非百分百确定的情况下,不少美国学生仍会选择举手发言,大多数中国学生则相反,在无法确保答案完美的情况下往往选择保持沉默。如果问题是征求个人主观看法而非陈述客观事实,这个现象会更加突出。不过,假如你私下询问这些学生,会发现他们并非没有看法,课上安静沉默,只是因为没有百分之百确定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或是觉得自己的看法和“标准答案”可能不完全一致罢了。


除了使用类似“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谚语来鼓励学生克服对犯错的恐惧之外,想要鼓励中国学生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达,首先要教会他们辨别“事实”与“观点”。这种训练在国内的课堂上是相对缺乏的。事实确实有真假对错之分,观点则不然。评判一个观点是否合理,得看提出观点的人能否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即使和老师、同学的观点不一样,也同样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解到观点本身是多元的,和大家看法不同很正常,课堂发言时就不容易那么焦虑了。


不过,仅仅靠了解观点与事实之别还不足以让很多学生开口。不少学生选择不发言或少发言,是因为他们不熟悉课堂讨论的一些固定用语,不知道如何礼貌地表达与其他同学对立的观点。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套话”,对于帮助他们适应美国课堂也很有价值。这有一点像国内孩子们准备应试作文的“模板”,当中有规律可循。例如,想要表达不同的观点,可以先承认别人的观点,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以讨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红字》为例,学生可以说:“我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认为Hester Prynne在《红字》里是受害者,但我想指出作者曾多次在文中表达出Hester对新获自由感到了喜悦。(因此他不完全是个受害者。)”掌握了这个例子中“我能理解为什么……但我认为……”这一句式,那些有强烈的个人观点,但又不希望显得突兀的学生便可以得体地大胆发言了。


接受观点的多样性,学会恰当的讨论语言,经过反复练习和适应后,学生们才算是真正准备好参与和国内中学不大相同的课堂讨论。

扩大成语和词汇量

和中文相同,英语里也有丰富多彩的习语和俗语。不过,虽然这些约定俗成的表达能为文学作品添彩,却常常为英文学习者们添麻烦。在读一些英文作品时,学生们可能会遇到“每个词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情形,甚至是长期在英文环境中学习的外国学生也不例外。Flemming博士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在和学生们讲解阅读里的某个高级语法点时,Flemming博士顺口说了一个习语:“We would cross that bridge when we came to it.(船到桥头自然直。)”学生们疑惑的神情表让Flemming博士意识到,习语和俗语必须成为阅读课程的一部分,才能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克服跨语言阅读障碍。


不过,尽管市面上有大量的英文成语书,填鸭式的词条背诵却不是学习的好方法。研究表明,在情境和上下文中习得词汇,会比孤立地记诵单词更加有效。因此,Flemming博士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的习语学习方法:从课上阅读的书籍着手,找出习语和俗语,先了解意义,再运用于会话,在创造和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们便能在真实的语境中不知不觉掌握相关用法。


创造情景来提问也能加深学生们对习语的理解。例如,在阅读课上,Flemming博士会问学生们:“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会常常说‘we would cross that bridge when we came to it’吗?”假如学生们知道这句话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意思,立刻就会想到,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不太可能经常使用这个表达“不着急,等事情发生的时候再去解决”之意的短语。如此一来,在解释观点的同时,学生们还构建了生动的联想记忆网,确保日后不会忘记这个短语的意义。


情境法用来学习单词也很有效。例如教“morose”这个表示“郁闷”的词汇时,就可以问学生们:“一个morose的人会是聚会中活跃气氛的核心人物吗?”只要理解了词汇意义,学生们便能立刻做出判断。如果在创造情境时用上之前学过的习语,例如“life of the party”(最能活跃聚会气氛的人),还可以一举两得,温故知新。

学会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写作,学会用得体的方式发表个人观点,学会用地道的习语进行交流创作,都是中国学生在赴美就读中学前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努力掌握的英语学术能力。通过阅读和课堂讨论熟悉学术语言,克服对“意见不一”的恐惧,扩大习语词汇量将对学生们大有裨益。比方说,进入美国校园的第一天,本文读者们可能都不必再去为“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个习语绞尽脑汁,因为在刚刚的阅读过程中,这个被反复提到的短语已经牢牢扎根在各位的脑海当中了。

Add Comment

Comments (0)

×
×
×
×
Link copied to your clip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