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5 Ivy Labs 美国常春藤教育
本文根据美国常春藤教育
2017年6月9日微信讲座内容整理
近二十年来,校园霸凌(Bullying)问题日益多发。美国教育部2010年发布的《学校犯罪与安全指标研究》报告表明,仅当年就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曾表示自己经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霸凌。这份报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学区和学校都出台了相应的预防方案,目前,美国50个州已全部通过反校园霸凌法,更有39个州出台了相应政策规约。
英文谚语说:“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港湾。”换言之,霸凌是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在冬夏令营、寄宿学校和普通校园里,在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时有发生。我们无法对此避而不谈。
那么,什么是“霸凌”?遇到校园霸凌,孩子、家长和学校该怎么做?希望这篇文章能提供一些思路。
霸凌的定义与分类
霸凌有很多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肢体、口头和网络暴力行为。霸凌可能基于性别、种族、民族、宗教、性取向、体重、身体缺陷而产生,很多时候,霸凌产生的原因不止一个。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些常见的霸凌行为:
言语霸凌
言语霸凌可能是最为大众熟悉,受害人数也最多的一种霸凌形式。常见的口头暴力包括:
骂脏话,说有侮辱、诽谤或诋毁意思的话
大吼大叫,态度粗暴无礼
嘲讽戏弄,恶意调侃
刻意排挤,群体性孤立
说闲话,嚼舌根,八卦他人不想公开的私事
需要注意的是,恶意调侃和嘲讽不止包括故意夸张、模仿、取笑别人的说话方式或举止,有时候,一些具有种族主义色彩,或带有偏见、刻板印象的说法也是对他人的戏弄和冒犯。例如无缘无故称中国同学“功夫小子”,明知对方反感仍继续为之;又如一旦见到亚洲同学,就摆出武术动作,大喊“嘿哈“。这些行为看似玩笑,却也属于言语霸凌。
肢体霸凌
常见的肢体冲突形式包括恶意推搡、殴打、拉扯头发、吐口水等,但不仅限于此,例如,不经同意便触摸或玩弄黑人孩子的头发也是一种冒犯。此外,肢体霸凌行为和性骚扰、性侵害也有部分重合。总而言之,不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群体行为,任何蓄意而为,让人生理或心理不适的举动都可划归到肢体霸凌的范畴。
网络霸凌
网络霸凌造成的主要是心理、精神和情感创伤,形式大多与言语霸凌相仿,只不过不是面对面,而是基于社交工具和网站——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甚至邮件和手机短信。只要互联网平台被当作武器,用来攻击他人并造成情感伤害,网络霸凌便已然发生。
霸凌的负面影响
霸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人际相处均有负面影响,从后果的时间跨度上看,可分为短期和长期影响:
短期影响:
霸凌的受害者们往往因为恐惧再次受害而产生极度焦虑,这不仅使孩子难以专注学习,还容易引发厌学的情绪。比起享受校园生活的同学们,他们更有可能逃课,即便按时出勤,也常常试图在学校“隐形”,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以免惹祸上身,导致课内外活动参与度不高。
长期影响:
一些饱受欺负的孩子会尝试诉诸攻击行为,试图夺回自己的尊严。 通过模仿施暴者的行为以示反击,他们慢慢学会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严重的人际沟通不畅,导致部分受害者在暂时摆脱霸凌后仍深陷抑郁,不良情绪在反复的施暴和受害中酝酿,致使这些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急剧降低,同时增加自杀的倾向。
此外,还有部分与性骚扰、性侵害、来自情侣的暴力、以及社区帮派暴力相关的校园霸凌事件,由于涉及更复杂的校外关系,受害者往往更难从这类事件中脱身。
如果目睹霸凌,如何制止事件发生?
学会辨识霸凌行为。能够清楚地辨识出霸凌行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它发生在你或朋友身上的概率;
不要责备受害者。如果遇到恶意行为,千万不要认为一定是受害者做错了什么而“罪有应得”,不要认为霸凌是任何人应得的待遇;
及时向可靠的人求助。在意识到错误或被权威人士阻止之前,霸凌的施暴者往往不会主动停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因此,假如你发现有人正在经历上述霸凌案例中的任何一种,请立即告诉可靠的老师、长辈、心理辅导员,或告诉能够帮你报告给成年人的朋友,请他们代为求助;
无论在你看来事件是大是小,立即寻求妥当方式制止它都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遭遇霸凌,如何寻求有效帮助?
大声说出你的遭遇。要摆脱霸凌,告诉别人你正在被欺负会有很大帮助。一开始,你可能会感到害怕、尴尬、不自在,但寻求帮助并不是示弱或自我“放弃”,相反,向别人倾诉需要很大的勇气。让别人知道你正在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获得来自他人的认同和支持,可以减轻你的心理负担,并且,有经验的倾听者能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自救方式。在寻求外部帮助的同时,也有不少办法可以帮你自助应付霸凌带来的负面情绪,淡化悲伤、愤怒、恐惧和孤立感。想要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数数是一个平复心情的好方法,你可以规定一个范围,然后找出当中所有3的倍数。回忆快乐的记忆也很有用,如果你想更投入其中而暂时忘记难过的情绪,可以试着仔细回想和你一同经历快乐场景的全部在场者。还有一些长期策略:坚持健身、写作、看搞笑节目、和宠物玩耍……想想看,有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又平静?找到它们,并试着养成习惯,让它们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甚至可以列出一份清单,以帮助你将这些事安排到日常日程中。
我该如何自助?
保持冷静。有时候,在你还没有准备好正面处理的时候,忽视一些不太严重的霸凌行为也不失为一种帮助。特别是在霸凌行为刚刚显露苗头,还未形成惯例的时候,实施霸凌的人也在观察你的反应,假如你没有表现出他们期望的恐惧和焦虑,他们可能会就此失去兴趣。在挑衅的人接近你时,可以选择冷静离开;你还可以“开小差”,在遭到挑衅后想想周末计划,或者梳理晚上要做的功课,以便淡化因霸凌而产生的焦虑或愤怒。
保持自信。霸凌的实施者通常会选择他们认为比自己弱小的人下手,所以如果你勇敢面对并显得自信,可能会对你有帮助。要重拾自信,学会摆脱对施暴者的恐惧至关重要。你可以试着想象自己身边有一堵无形的墙,能反弹口头欺侮、言语伤害,也可以将施暴者想象成一个可笑的形象,这样在你遇到他们时,就不必急于眼神躲闪了。
保持乐观。在遭遇霸凌,尤其是集体排挤的时候,想要乐观面对生活真的很难。不过,试着每天都想几件你做成功的事情,可以用一个笔记本,记录下这些时刻,并时刻记住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也可以和理解并认可你的朋友们一起,轮流说几件对方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优点或成就,这也能帮助你保持信心和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该如何倾诉?
选择你认识并信任的人倾诉可能会更容易开口。这个人往往也很了解你,可以给你情感上的支持,还可以和你一起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以便处理一些你疏忽或力不能及的状况;
如果你决定向老师或辅导员报告欺凌事件,带上一位亲近的朋友可能会让你更自在。如果你担心因为太紧张而无法表达清楚情况,可以事先在纸上或电子邮件中写下你想说的话;
如果你认为你所倾诉的对象不相信你,不认真对待你的话,或者没有及时帮你采取行动,这不意味着你在“小题大做”、“过于敏感”,更不意味着你的感觉出了偏差。告诉别人,寻求别的帮助,直到你得到积极回应和应有的保护;
在学校被欺负会让你觉得不安,这种巨大的压力会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影响你的生活,包括你的自尊、人际关系、学习活动和校外工作。如果你感到持续沮丧、抑郁,或产生任何伤害自己或别人的冲动,都请务必及时向社工、心理专家或心理医生处寻求专业指导。记住,向这些专业人士求助并不是耻辱,而是为了让你的生活重回正轨。
尽管霸凌事件大多发生在校园中,孩子受到的创伤却会和他们一起回家。因此,作为父母,培养对此类事件的敏感度,关注孩子的校园生活是否健康安全实属必要。
现在,不少孩子很小就拥有自己的手机、平板和电脑,随着社交工具的普及,网络霸凌的成本越来越低,频率则节节攀升。在不窥探隐私的前提下,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社交媒体,教会孩子识别网络空间中的健康交际,例如和孩子一起商讨在朋友圈、微博、Facebook上有哪些词不能说,学会如何避免在网络空间暴露过多个人信息等。
在网络空间外,父母也应在民族、种族、性别、性行为、宗教、体重、外貌和残疾等问题上,与孩子进行平等公开的对话。 通过建立温暖积极、开诚布公的家庭环境,父母也可以在反霸凌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身作则示范健康交际,鼓励孩子自尊自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和其他家长合作反对校园暴力。最重要的是,获得孩子的信任,使他们在感到危险时能鼓起勇气求助,在目睹不公正时能勇于伸出援手。
讲座问答
家长问:我听说有的学校发生过学生间的性骚扰,如果有学生被欺负了,学校会做什么?
Luz老师:以我从前工作过的学校为例,不论是发生性骚扰还是其他类别的霸凌事件,学校管理层会首先确认该事件确有发生,确认后,管理层将告知学生议会,由学生议会约谈实施欺凌的同学,进行事实验证。在了解事态严重程度后,根据情节不同,学校会做出警告、处分、停学、退学等不同程度的处罚。如果情形极为严重,校方会诉诸法律,发起诉讼。因为现在各州都已通过相应法律,因此学校也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受害的学生。
家长问:现在网上的暴力很难发现,比如学生打架了,家长可能看到孩子受伤了,才知道。如果有网络暴力,家长该怎么才能知道?
Luz老师:对家长来说,辨别肢体冲突造成的伤害比较容易,因为孩子的身上可能会留有一些伤痕或印迹,但网络暴力不会给孩子带来肉眼可见的伤害,加上难以查证施暴者,可以说是最难辨识和追责的一种校园霸凌形式。
我从前接触过的一个学生就经受了网络霸凌,很遗憾的是,家长当时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制止,但事后回忆,孩子在受到网络上的暴力后,确实表现出了一些征兆。家长说,当时孩子胃口变得很差,睡眠也变得不好,并且对使用手机变得抵触,甚至父母的短信她也不愿意回复,因为她知道一打开收件箱就会看到很多恶意的信息。此外,孩子还突然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和Facebook主页,厌学的情绪也比较明显。
亲子沟通是预防网络霸凌的重要方式。我们希望家长可以每天都和孩子交流学校里的情况,有时网络暴力也能从校园生活看出端倪,此外,希望家长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到应有的保护,这样当他们遇到困难会更愿意向父母倾诉。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