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3 蒋蕾 外滩教育
有着十余年国际教育经验,声称“对美国高中更为了解”美国Minerva大学招生官罗凯,在谈及中国小留学生融入美国校园及生活时认为,融入过程中出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完全是学术能力或文化差异,而是中国小留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没有准备好。
小留学生应如何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自己的软实力?罗凯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分别是:要长远规划,去短视化;要更注重思维和知识的应用;要敢于扩大自己不熟悉的活动和朋友圈,避开“舒适区”;要让自己丰富起来,成为多彩人。当这些思维方式纠正过来,留学这件事给学生带来的才可能是长久的益处。
低龄留学越来越热,更多父母倾向于将孩子送出国门,去美国读高中,甚至初中。为了获得更国际化的教育,而让孩子只身赴美,所有的孩子都如父母预期,在新的环境里如鱼入水么?答案真的很难说。最近,外滩教育记者在一次采访Minerva大中华区执行总裁及招生官Kenn Ross的过程中,和Kenn聊及这个问题。
Kenn声称,虽然他现在身为Minerva大学招生官,但因为自己一直关注教育的关系,其“对美国高中更加了解”,而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中的融入问题,Kenn的看法是,不能仅仅将各类层出不穷的问题归结于教育系统转换,或语言所致的学业问题,或文化差异,而是应该追问下学生自己和父母:学生是否做好了各项准备,具备成长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留学生的潜力?
Kenn毕业于哈佛大学,而他现在就职的Minerva大学,是一所号称“比哈佛还难进”的新型大学。另外,他也是哈佛教育论坛的演讲嘉宾,及留学软实力的研究学者及维瑞思教育的创始人。
关于国际教育他有十余年的经验。在采访中,他为我们详谈了中国学生如何应对美国高中的学习,培养资深“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他认为,当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对教育的改革绝非偶然(美国SAT改革与中国高考改革),而是全球化势不可挡所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此趋势之中,如何用超前的眼光和适应力应对变化的世界?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若要改变现状,必先改变思维意识,进而促进执行改变,最后固化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本篇与家长和同学分享的是,四大思维的转变与一些可执行的训练方法。
去短视思维
不论是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选校的方面,中国家长和学生都很容易面临过于“短视”的问题:他们中的部分从8年级才开始准备出国事宜——开始上语言培训班、参加课外活动等,于是各类的考试、面试、活动等等一个接着一个,根本没有时间好好进行准备以进入心仪的学校。
那么,如何做到“去短视”?
“去短视”,字面上理解便是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其实是避免用“宽进严出的应试思维”思考美国的教育体系,因为美国的学校不是临时抱佛脚把分数提升,拿到offer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在学校里也需要持续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前往美国高中之前就应该提前一年半至两年对自己进行整体的规划。
在制定整体规划之前,应先根据学生的个性、家庭状况及基本的学术能力挑选出合适的学校。
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避免选择一些中介经常推荐的中国人扎堆的如加州、麻州、德州等地区的学校。一般情况下,研究五所以上备选学校为妥。
在选定理想的学校之后,就要根据学校对学生SSAT等学术方面及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期望,将学习与课外活动分开管理,制定整体规划表。
学术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制定step-by-step的计划。比如,针对语言能力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完成多少量的阅读或是写作,以循序渐进的达到心仪学校要求的水平。
课外活动方面,切忌盲目追赶市场的热门,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强项进行针对性的参与。
很多家长都将精力放在了所谓的“名校申请成功案例”,乃至于一有热门的课外活动申请成功,可以丰富孩子的“申请信”的时候,他们就让积极鼓动自己的孩子参与。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招生官看到很多千篇一律“克隆”的孩子,无法吸引招生官的眼光。
理智的做法是:找到1至2个喜欢且擅长的活动,并且努力成为“小专家”,这对高中升学或者未来的本科升学,都是有巨大帮助的。
重应用思维
很大部分前往美高学习的中国学生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而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教育系统同中国的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学生在进入美国校园之后,都面临无法适应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最突出的就是发现原本初中所学的内容其实只存在于考试之中,无法真正应用于美国的生活。
所以,在进入美高学习之前,首先要有“重应用”的意识。
研究并体验美国学校的暑期项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参加美国学校暑期项目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美国高中的氛围和文化,对语言方面的适应也有不小的帮助——要知道,在此期间对语言的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从应用的角度进行例如批判性思维、多元模式沟通能力及创意思想等留学软实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同学,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上课学习的时候,自然就会跳出“有正确答案”的思维,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度探讨互动,这样的同学在美国校园里将会很受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不论是参加相关的活动也好,或是有例如批判性思维这样软实力培养的想法也好,对在美留学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要知道,当你开始主动思考培养自己的各项软实力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渐锻炼批判性思维了。
敢尝试思维
或许是因为对陌生环境的害怕,很多学生进入美国校园之后,不太愿意去尝试各类的活动和项目,只同相对熟悉的来自于一个国家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中国人扎堆的现象,他们只在内部互相交流,也不愿意接触学校的活动和资源,这样的情况就完全与国际教育理念相悖了。
那么中国学生如何融入美国高中的学习,做到勇于尝试?这里的勇于尝试指的不仅是尝试各类项目,还是尝试与陌生人沟通的勇气。
在拿到学校的offer之后,应当提前去学校网站查询,了解并熟悉学校的可用资源,如社团活动、各类学术或者课外活动的项目。尽量做到每个月参加一至两个项目,不断尝试和学习新的内容。
并且在到学校之后,马上开始将各资源部门的老师都认识一遍,这不仅能够接触到学校各类的资源信息,还能够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
要避开“舒适区”,刻意参加自己不敢去的项目及结识不熟悉的人。如果愿意训练的话,每月多尝试1种活动,每周多认识3-5个朋友。
在尝试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圈子和人脉。在毕业之时,最好建立五十个以上的人脉或者个人爱好的圈子。——可以是美式足球、音乐、电影等等不同爱好人群的圈子,也可以是英语阅读、课后学习等等学习方面的圈子。在和不同圈子的人沟通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闻。
当然,从实际的意义来说,结识不同层次不同圈子的人,可以为自己日后工作或是创业创造很好的人际基础。
多彩人思维
最后一点就是要有“多彩人”意识。很多学生不仅语言流利,没有口音,还做了长远的规划、注重应用,并且敢于尝试与人交流和参与项目,但他们还是无法融入国外同学的圈子。
为什么?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价值观层面的交流,也就是没有“共同语言”——这里的共同语言指的是共同的关注点。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够成为一个“多彩人”,融入美国高中的学习呢?
通过facebook、instagram这样一些社交网络主动去了解一些美国同学的兴趣热点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如果你想要尽快融入自己的高中生活的话,可以搜集至少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或是当地学生的兴趣热点,以便作为与新同学的“谈资”。
可以尝试去阅读一些关于美国文化的书籍,通过书籍的内容了解美国的文化。同时,阅读一些美国同学已经读过或是在美国比较风靡的书籍能够增加同美国的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
关于对书籍的阅读这一家,罗凯建议,学生在前往美国之前,或是在美国的fresh year,应当阅读至少十本以上关于美国文化及当地学生阅读过的书籍(回复“书单”收看国际生了解美国的参考书单)。
“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是美国的文化及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要融入美国的文化,首先需要建立以上两种意识。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这样的意识和行动,那么可以在高中生涯中,主动参与一所到两所美国社区的志愿服务,用以培养。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了解美国文化的同时,不要忽略中国文化的迷人之处。很多美国同学都对例如饺子等中国的食品、或是武术、传统艺术等十分好奇,但中国的同学能拿出来美国同学们分享的寥寥无几,如果你能让美国同学领略你身上的独特中国风气质,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罗凯给同学们的忠告:“在未来,有很多职业会在你毕业后消失,也会有很多新兴产业在你留学中出生,原有的知识将会淘汰。但是,个人的例如多元模式沟通、批判性思维、创意思想等能力将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很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