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导师观察 | 庖丁解牛:从课外活动探知“学术竞争力”的复杂机体

 2018-04-07 Hana  美国常春藤教育

作 者 档 案

Hana Zou
Ivy Labs 国际教育规划导师
智慧银行”项目负责人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

Hana老师主要从事中美中学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曾获比较国际教育学会新学者奖学金,参与多项美国考试制度和国际联考的研究,并担任两本学术期刊助理主编。

Hana老师尤其注重学生早期规划的有效性,她的专业素养常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细心求证的长期教育陪伴也赢得家庭信任与推崇。



庖丁解牛:从课外活动

探知“学术竞争力”的复杂机体

文/ Hana Zou

如今,众多教育顾问与升学博客均一再强调,AP (大学先修) 课程与绩点是反映学生课程挑战性的重要指标,而课程挑战性则是映出学生学术竞争力的一面明镜。不过,学术竞争力的呈现从来都是内在复杂的有机整体,AP课程和课业、标化成绩只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环,它须和其他的课外活动、学术探索相结合映照,相辅相成,才能更为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学术潜力,使学生在学术竞争力方面脱颖而出。

那么,学术性课外活动的价值何在?什么样的课外活动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成长,塑造个人特质?

以今年即将申请的L同学为例,L同学喜欢生物,将来想学习生物医学,除选修AP Biology外,她在早期规划的两年中,相关课外活动可归纳为:

1, 亚洲生物医学未来领袖大赛
2, 丘成桐科学竞赛—生物竞赛
3, 生物奥林匹克竞赛
4, 乳腺癌患者的亲子关系课题研究
5, 乳腺癌学术大会上的发言
6, 塔夫茨大学的著名生物医学夏校项目Health Science Honors
7, 乳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微信群以及公众号的创立和运营
8, 乳腺癌防治宣传(线上线下)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钟爱的生物医学领域,L 从多方面挑战了自己的潜能——参加学术性比赛,进行学术课题研究,在学术大会上发言,创立运营公众号,参加学术夏校,推动公益活动等;并且,对于生物医学,L 不只是宽泛地喜欢,而是通过学习形成了明确的研究问题,并积极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这对高中生来说实属难得;此外,对于乳腺癌问题,L 不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也从亲子关系这一新颖的角度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跨界展示了她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再次,她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公益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推动社会对乳腺癌患者群体的关注,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周围的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通过 L 的例子,不难看出学生在学术领域的课外探索不止包括学科类竞赛等,也包含和学术兴趣紧密联系的公益活动。这些探索是向大学展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无异于是一类极具价值的课外活动。


那么一般来说,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是对大学申请有价值的呢?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我们认为只要学生在一个活动上有高度投入(commitment),这个活动对于大学申请来说就是有价值的。然而复杂之处在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学生在某项活动中的投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算是“高度投入”呢?

活动质量 vs 活动数量

过往经验中,很多学生和家长常为此左右为难。由于大学公共申请表(Common App)允许学生填写10个活动,于是,学生和家长不知不觉中习惯了按照10个活动的标准来安排,尽可能做更多活动,然后挑“拿得出手”的填入申请表。毕竟“多一些总比少一些好”。虽然很多学生或家长并非故意为之(或不愿承认):“我们当然看重活动的质量呀!” 可仔细审视孩子在高中几年间活动上的选择和投入,以及最后填表时的纠结:“我还是填满吧,只填6个太难看了!”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和家长仍旧倾向“活动的数量”。


当然,我们并非鼓励孩子只填6个活动,实际想要传达的讯息是:如果今天你只填6个活动,这6个活动是不是每一个都有你的高度投入?孩子们在做活动时,最好不断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我在这个活动中投入了多少时间?
我在这个活动中到底学习到了什么知识,锻炼了什么能力,习得了哪些技能?
我在这个活动中都实现了哪些具体目标?
我通过这个活动获得过哪些外部的认可?
我通过这些活动对周围的人,学校,社区(甚至社会)产生过哪些积极的影响?


关于体现“领导力”

领导力(leadership)可说是美国大学和美国社会最看重的能力之一。在Amazon图书输入“leadership”, 有200,000本相关书籍可供阅读。然而领导力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只要存在群体,就会存在“领导”和“领导力”。高中生如何展现领导力呢?学生一般可以通过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来判断:


我在活动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这一问题很容易理解。我们通常会把一个学生的领导力和她/他所处的职位联系在一起。例如社团负责人、学生会主席、项目领头人等等。所谓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我们鼓励学生通过争取和承担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挑战更大的责任,锻炼能力。但我们也常常提醒孩子们:职位不等于领导力,它是领导一个团队(一群人)的途径,而职位只不过是赋予了你领导的正式职能和机会,不代表你拥有杰出的领导力才能。有一些学生,在学校担任着“九品芝麻官”,可是他们脚踏实地、尽心尽责。过往我们有过担任宿舍长的学生,几年如一日管理宿舍日常事务,策划宿舍活动,创造更好的宿舍氛围;也有过担任校园信使的学生,虽不起眼,但兢兢业业,工作从不出错。这些学生的领导力故事往往才更能打动人。


我是否带领团队获得了成功或者长足进步?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领导者,所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什么成绩?这就像组织在考核一个部门的业绩时,必然要考虑该部门给公司带来的效益(产出)。大学自然也会关心这个问题,那就是你带领的团队(如社团、研究小组)取得了哪些成绩。比如,你是学生篮球队队长,在任期间带领校队获得了什么样的比赛成绩?校队的现状与你成为队长之前有明显的改善吗?又如,你组建了机器人队,你带领这支队伍做出了哪些成果,突破了哪些比赛瓶颈?或者,你领导学校的流浪小动物保护社团,你们成功救助过多少流浪小动物,成功举办过慈善筹款活动吗?你们让更多的人关注流浪动物保护问题吗?带领团队获得成功或取得长足的进步,是每一个学生领导者都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


我在领导团队过程中是怎么面对、解决困难的?


在领导社团、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往往能够从学生如何解决突发的团队问题中看出学生的领导力特性。大学招生官们也喜欢让学生讲述自己带领团队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故事,而且他们很擅长从这些故事中抽丝剥茧,推测一个学生是否真的具有领导力,她/他的领导力具有什么特征,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常常告诉学生,当带领团队遇到瓶颈,或者组织的活动陷入困境时,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困难将帮助你锻炼自己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在未来的申请之时让你“有话可说”。

校内活动 vs 校外活动

在给学生做早规划时,和学生与家长常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校内和校外活动的分配。当然,两者间并非有明确的比例划分:必须有几个是校内的,有几个是校外的;也并非不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校外或者家长的资源,事实上,很多这类资源如果利用得当,会非常有价值。然而,想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大化合理利用校内资源是美国大学申请的基本逻辑。


一名高中生,每天的活跃时间会有百分之八十都在学校内度过,寄宿学生更是如此,食宿均在校内。这样一名高中生,没有利用这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学校内参加活动,反而是压缩在那百分之二十的时间里,在校外参加大量各色各样的活动,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例如一个学生喜欢篮球,却没有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而是只参加校外篮球队;一个学生喜欢环境科学,没有加入学校的环境科学或环境保护社团,却在校外加入了这样那样的环境科学实验室……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那大学招生官不禁要问:如今高中社团活动丰富多样,覆盖从人文到科学,从体育到艺术,难道没有一个是这位学生感兴趣的吗?学校有类似的社团,为什么选择舍弃校内的而参加校外的呢?如果你对社团的现状不满意,为什么不愿意采取行动帮助社团改变呢?如果学校没有这个社团,而你有兴趣,为什么不邀请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一个新社团呢?


因此,立足于学校,做到对学校的社团、活动、资源的“了如指掌”,积极参与校内活动,提高自己对学校这个社区的贡献。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参加校内校外活动,都应服务于自己的兴趣。

关于“滥”活动的价值

推荐一些耳熟能详的活动时,学生和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活动太泛滥了,别做了吧”。


是的,学生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所谓“滥”活动。但是,值得提醒孩子们的是,不要仅仅为了“特立独行”,因为一个活动“滥”就不去做。“滥”不是不做的理由,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一个活动,应该是在认真考虑自己的兴趣、时间精力投入预期、以及个人在活动中的成长预期后做出的决定。(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常常需要做这样那样的权衡和选择,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有一些活动虽然参与者众多,看似“泛滥”,但如果学生们能够在这个活动中高度投入(回顾一下我们在“活动的质量”部分问学生的那些问题), 那这就仍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活动。


以模联(Model United Nations)为例,相信这个活动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学生都听说或参加过,是一个已经被大家“嫌弃”的活动。而去年录取UCLA的Y同学,她的核心活动之一就是模联。之所以她的模联活动很有价值,正是得益于她多方面的高度投入。首先,Y同学高中阶段连续三年参加多项模联比赛并多次获得团队和个人荣誉;其次,她对于模联训练中涉及的社会、国际话题有极大热情,为此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书籍(这些积累最终反映在她的申请文书中),还专门选修了Coursera网课Moral Foundations of Politics;此外,高中最后一年从校模联队“退役”后,她出任了模联队的经理人和助理教练,为学弟学妹做培训,带领校模联队参赛。我们相信,只有对一项活动有着真正热情的学生,才会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做到极致。


因此,事实上没有“滥”活动,只是因为无法保证高度投入,浅尝辄止,才变成了“滥”活动。

关于夏校类活动的价值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的同学都去参加夏校了,我们要不要也申请?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夏校对于申请大学究竟有多少价值。每一年夏校申请季都是忙碌的,忙碌之余,我们也一再教育孩子们,暑期安排上“随大流”全无必要。夏校只是一个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一项,打个比方,就是一棵树上的一片叶子,所以千万不要“一叶障目”,看不到整个森林。


其次,大学不会仅仅因为一名学生上过某个夏校(包括一些顶尖夏校)就录取他/她,也不会因为他/她参加过本校的夏校就更青睐他/他,这两者间没有“因为所以“的关系,学生的夏校活动是作为课外活动整体中的一环来展现学生的学术或者非学术探索,它需要和学生的其他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再次,因为美高的暑假假期普遍较长,大学更想看到学生如何在这么长的假期中利用或分配自由时间,他们自然希望学生在暑假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有意义的事情远不止夏校一件。学生们可以选择阅读,选择实习,选择参与一个实验室项目,选择旅行,选择户外徒步等等。我们希望学生和家长可以理性看待夏校,合理安排自己宝贵的暑假时间,尽量做到暑期时间效率最大化,而不是因“人有我有”的心态顾此失彼。

课外活动,个人特点的窗口

我们常在早规划期间向学生强调,大学申请中,应当通过活动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质,做一个有特点的人。这里以今年早申录取密歇根安娜堡的 K 为例,详细说明“特点”的真正内涵。K的部分课外活动包括:



中国古典舞和民族舞(超过十年舞龄,参加比赛,校内校外演出,公益演出)
扬琴(演奏逾十年,曾赴联合国总部演出,校民乐团首席,公益演出)
每周末一对一汉语义务教学
外国旅行团中国行义务翻译
中华文明寻根之旅向导


K在活动中体现出的“民族性”和“中国古典艺术气质”不言而喻,而这也正是她在申请材料中向大学展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坚持以及深刻思考。正是这种特质,让K在今年密歇根安娜堡早申阶段的近四万份申请中脱颖而出,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


事实上,两年前刚开始和K及家长沟通时,孩子和家长都很纠结:跳舞和扬琴只是爱好,汉语教学这些放到申请里是不是不够分量?不够国际化?是不是要找新的活动?而在和K进行深入挖掘之后,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活动恰恰是她的与众不同之处:她身上的中国古典艺术气质和她本人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艺术的喜爱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我们鼓励她在现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建议她参加文化寻根之旅等拓展性活动,帮助她整合活动 ,让活动之间以及活动和申请方向之间都更有逻辑,并且指导她在申请材料中呈现自己的特点。


K的成功经历教会我们的是:第一,学生通过活动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质是规划和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课,没有特点很难真正脱颖而出;第二,不要总是否定自己现在做的活动,你很可能只是还没有发现它的价值,或者还不知道如何“利用它”;最后,不要总是试图开辟很多新的活动,毫无逻辑、“广撒网”的活动还不如坚持做小做精。



Add Comment

Comments (0)

×
×
×
×
Link copied to your clip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