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童心

Written by 张语欣


高中组课程。上课,最开始一个多小时还是昨天的游戏:每个小组发几张写有名词的卡片,每一轮老师给出一个形容词,每组选出一个最符合那个形容词特点的名词并解释原因。因为卡片是完全随机发的,所以有时不得不找出一个很不合适的词,解释得也有些牵强。不过,这个游戏却可以多少挖掘到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

令我印象较深的是谈到一个词"childish”时,有一个组用名词”toy"与之匹配,结果受到了别的组几个男生的质疑。理由是:不是所有玩具都是“childish"的,比如说乐高的技术涵量就很高。我当时提出,”childish”也有”富有童心”的意思,而一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搭那么复杂的积木的人,一定有一颗孩童般的心,但对方并不认同。

下课之后,我想了很多,或许分歧的根源在于我们对”孩童般的心”理解不同。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孩童就是懵懂无知只会瞎玩,童年是为“成长”做准备。但是回首童年,却总发现那时的我们才是最智慧的。

因为,那时的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充满了好奇与关怀,用最生机勃勃的心灵去看、去听、去感受,表面上的瞎玩其实更多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看似可笑的发问--”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什么是......”“为什么......”--其实都是那些最本源的问题,我们这些长大了的人也未必能真正回答,却不屑去思考。然而儿时的我们确实那样执着地开问。尽管思考之后未必有答案,我们却因此守护了高贵的初心和本真的生命,能站在存在的高峰,满心热爱收尽尘世风景,一双冷眼淡看浮生风云。

因为没有见识过江湖险恶也没有体验过人生无奈,儿时的我们始终保持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不会因为对现实的失望失去纯洁美丽的信仰,不会被不愉快的经验堵塞住思想与情感的洪流,而且又没有世俗的顾虑,看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反而更透彻。原来,我们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眼睛有时只会蒙蔽我们的心,仅仅看透社会的黑暗只能增添生活的精明,看开生活的是非却能收获生命的智慧,看清世界与生命的本质才能找到灵魂的归宿。多少人越年长越蒙昧,一味投身各种杂务与繁杂的社交,越来越争分夺秒,为了一些身外之物去拼搏,却不再有真正的生命。日子越来越忙碌,心灵却越来越空虚。

童年一去不返,但是童心依然在看不见的地方,在沉睡中活着。拥有智慧才能长久守护童心,也只有童心的偶然苏醒,才能找到智慧。成人中不乏有智慧如初者,他们多有一颗成熟的童心,因为成熟所以不会埋没。但是这份成熟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沉淀忘我的心灵生活修炼而成,于是诞生了艺术。

回到关于”toy"与“childish"的问题,其实世界上任何有价值的工程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乐高积木当然也不例外。艺术不止是说的琴棋书画之类的人文活动,真正的含义应该是意念活动的成品,性灵的外显。若是没有孩童般的性灵,如何外显?孩童往往是最好的艺术家,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做艺术而做艺术,而是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使有了再精妙的头脑,再娴熟的技巧,没有那样一颗充满热情、好奇与奇梦的童心的投入,看起来再完美的作品也不过虚有其表。一个丧失童心的人,怎么可能真正懂得乐高这种富有艺术性的玩具,又怎么创造得出真正有震撼力的乐高作品?


 

 


 无题

Written by 葛冠林 


大学组课程。——夏就是夏,不论哪里都不讲道理。棉花糖被炙烤就是会融化,我们迟早会遗忘1718。

若是有人问我美国有什么特点,我给出答案甚至都不必回顾在美国的三年经历,毕竟实在太明显了:美国人懒。是的,他们多数真的很懒,时常办事不利;中国人比起来是那么勤劳精明聪慧能干。但为什么美国比中国强? 说起来也比较极端,因为那批不懒的人特别强。

真正让美国特别的地方我其实只认一点--就是这个国度永不甘于平静。(所以美国人少其实是有原因的)。其实我本与大多数人一般,主张顺其自然,但要彻底融入美国,我想我不认识这个词语。假如有一天你发现周围的人冬天屋里暖气大开短袖短裤还气喘吁吁,夏天冷气大放毛衣外套仍瑟瑟发抖,切莫慌张,兴许只是在做“美国梦”罢了。

于是我想到一个很简短的理论,大概便是因为在中国人们多数时候只会不甘于寂寞。看着跟我对美国的评价相似,二者区别实际上颇大。不甘寂寞是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一个。不甘平静呢,别人没有什么,自己要弄一个什么出来。

早上的生物工程课是饱受严寒惩戒的三个小时。不过其仍然能证明我的观点,比如教授承诺回复我们提问的邮件。哦,别指望懒人了,她一定会回复吧。至于授课方面,若是在国内,老师讲了一节课,那学生多半是课外课继续深入强化课上所学,如此为不甘寂寞;而今天的课是老师带着学生动手做的“棉花糖挑战”,要想强化那方向多为新的领域,如此为不甘平静。

撇开课内实践一直都为国内教育所缺乏不谈,课外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匮乏。诸如下午的ropes course,一个通过各种绳索的活动能够包含极多的元素,强调沟通、团队协作,当然最显然的还有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毕竟美国的肥胖率……

这个夏天,我由衷希望我们这个大团体能够看清中美教育文化方面的优劣,找到属于自己的烙印。神秘代码1718正是我们进步的体现。


 
 

团结就是力量

Written by 刘良璞


绳索攀爬活动。“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古人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有句话说历史是螺旋般上升。今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前几天,我来到了美国的布朗夏令营,在这里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活动,今天的活动是绳索攀爬。

一进场地,一个带着奇怪墨镜的大叔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小树林中的活动场所。说是要走钢丝,当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一副杂技演员举着长木棍在钢丝上溜达的情景。可现实是几棵树在小腿高度上系着一根根粗钢丝。起初,大家的内心都是懵的,都不知道怎么走。于是,大叔告诉我们排队上去,学会团结合作,合理运用树上的绳索,观察他人的状态,让他人理解你的计划。大家一个一个地上去,并顺利通过了第一关,到了第二关,问题出现了,没有绳索帮助!为首的人灵机一动,说到:“如此,如此”于是,这样的一幕出现了——一个人先走两步,一手抓住树,后面一个人便抓住了这个“人工支架”,人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过去了。下一关是一条更长的钢索,我们干脆如法炮制,轻松

快乐地到达了第四关,这一关的钢索很长,不能再搭人桥了,不过有一条只固定一头的绳子来雪中送炭,为首的人抓住绳子,走到了另一端,之后他使绳子变成了一条可靠的扶手,最终大家顺利通过,抵达了终点。

在活动中,我对团结合作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2016 Brown Newsletter Group

主编:王一朝

副主编:丁凡凌

编辑:张尚毅、王仪然、季海杰、许贝宁、李沁怡、谢昕宇

Last edited by Wang Yichao
Original Post

Add Reply

Post
×
×
×
×
Link copied to your clipboard.
×